课题组2022届硕士毕业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22-06-01  阅读次数:

    课题组2022届硕士毕业生在2022年5月12-13日完成硕士毕业学位论文答辩。5月12日答辩地点为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实验室315会议室,答辩委员会成员为: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成教授、罗光前研究员、李显教授、丁宏刚高级工程师、胡红云副教授,答辩秘书为马琎晨讲师。5月13日答辩地点为华中科技大学西五楼210会议室,答辩委员会成员为: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李建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姚洪教授、罗光前研究员、黄琳高级工程师、刘欢副教授、胡红云副教授,答辩秘书为周子健讲师。

    本次参与硕士答辩的毕业生有:袁兵、邓红苹、朱燕、赖言涛、任阳、程烨涛、兰萍、王艺程,他们仔细介绍了硕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分别如下:

    袁兵:结合燃煤电厂和垃圾焚烧电厂的不同特点,建立了飞灰中硒形态测试方法,探明了低温阶段硒的气固转化路径,分析了脱酸塔内喷射石灰浆液的影响,阐明了双碱法脱酸工艺流程对硒的吸收脱除特性。

    邓红苹:详细分析了污泥热水解脱水及焚烧过程中磷的迁移,揭示了全流程污泥中磷的形态转化机制,为各环节磷产物的定向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对储热材料强化非均质有机固废气化方案可行性进行验证,优化方案显著提高气化温度场准确性,并为储热材料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

    赖言涛:基于燃煤飞灰为载体,添加锰、铈、镍活性组分制备出低温脱硝成型催化剂,并在实际燃煤锅炉进行了现场实验验证,形成了高效、稳定的脱硝调控优化技术,为实际工业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任阳:研究了汽车破碎残余物的宽升温速率的热解产物生成特性,并阐明了其热解过程中氯的迁移分布机制,解析了主要氯丁橡胶中氯转化机理,为汽车破碎残余物制备高值化产物提供了实际指导。

    程烨涛:基于热解搅拌反应器,构建了离散元模型,探究医疗废弃物热解过程强化传热方法及其影响机制,为医疗废弃物热解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兰萍:采用离散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煤颗粒物性参数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并得到堆积密度随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提出了一种获取数字化煤场颗粒堆积密度测定新方法。

    王艺程:建立了一套复杂组分灰样中铅形态分析方法,探究了燃煤飞灰过程中铅的迁移路径,解析了燃煤飞灰含铅颗粒物的生成过程和富集机理,为燃煤过程中促进捕集含铅颗粒物提供理论依据。








     

    CopyRight ©2016 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燃料燃烧姚洪研究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