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桐)2021年10月29日-11月1日,第十九届全国分析与应用裂解学术会议在沈阳举办。大会主要围绕热裂解反应机理、分析热裂解、应用热裂解、热裂解工程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为从事分析与应用热裂解的专家和学生提供分享和合作的交流平台。课题组罗光前研究员,邹仁杰博士后,任阳、王禹贤、张桐硕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邹仁杰博士后汇报了基于FORTRAN语言开发了一套用于煤炭地下气化的数值模拟系统,讨论了煤炭地下气化物理模型的简化条件并建立了应用于煤炭地下气化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可用于渗流阶段以及燃空区形成的早期阶段。模拟结果表明,焦煤在500K左右生成,并在900K左右达到含量最高值,随后被燃烧消耗殆尽,局部温度达到1400K以上。温度场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较为相近,相对误差为7.7%。火焰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较为接近,模拟对比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6%。

邹仁杰博士后报告现场
任阳硕士以氯丁橡胶热解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氯的迁移转化特性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热重-质谱联用分析探究了10K/min条件下氯丁橡胶的热裂解失重、含氯气体析出、挥发分分解特性,并利用管式炉对氯丁橡胶在不同升温速率、不同温度条件下热裂解的产物生成特性以及氯迁移规律进行探究,重点关注焦油中含氯组分的迁移转化规律,在验证前任相关结论的基础上,对生成转化路径进行补充探究。

任阳硕士报告现场
王禹贤硕士报告主要提出在气化炉喉部区域设置储热材料,通过其蓄放热来快速稳定气化炉温度场的方案。针对传统储热材料的不足,研究以导热性良好、相变时不泄露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二元碳酸盐:MgO:石墨=6:4:1)为基体材料,以纳米SiC为储热强化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结果发现,加入纳米SiC后材料的储热密度得到明显提升,提升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SiC的最佳添加量为1%。

王禹贤硕士报告现场
11月1日,经过大会一致同意,任阳硕士被评为优秀墙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