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上午,在西五楼210会议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位本科生顺利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参与本次答辩评审的老师有姚洪教授、罗光前研究员、李显教授、刘欢副教授、胡红云副教授。
参与本次答辩的12位本科生是李忠炜、周巧燕、丁欣怡、孙浩云、张浩宇、张疏桐、文彦钧、陶余东、满高智、章旭、李鉴全、赵天宇。每位同学详细介绍了他们毕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具体的汇报内容分别如下:
李忠炜同学的题目为《热分析法测量饱和蒸汽压过程的CFD模拟》,他通过使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热重分析仪内的蒸发过程,重点分析了热重分析仪内的传质机制,并证明校准系数k会随着物质改变而变化。这为热分析法在饱和蒸汽压的测量应用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周巧燕同学的题目为《尿素辅助水热活化参数对多孔碳甲苯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基于水热同步掺杂尿素和活化技术,该课题初步阐明了水热制备参数对多孔碳甲苯吸附性能及孔隙的影响规律。从而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调整参数,初步实现孔隙调控,指导制备相应的高性能VOCs吸附剂。
丁欣怡同学的题目为《煤与垃圾衍生燃料掺烧过程中重金属排放特性研究》,她进行了四种不同种类的RDF燃烧实验研究和热力特性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不同组分RDF的砷、硒、锌、铜和铅释放特性的影响及RDF掺烧比例对锅炉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该课题对RDF掺烧这一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浩云同学的题目为《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以灰渣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焚烧过程中的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和迁移转化特性。该研究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控制重金属排放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浩宇同学的题目为《基于图像识别的物料粒度测量》,该课题设计了粒度检测装置并开发出煤粒图像识别程序,表现出2-20 mm粒级范围内的块状煤与石灰石较好的识别效果。该研究可使煤炭破碎自动化更进一步,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粒度控制成本。
张疏桐同学的题目为《WFGD内重金属污染物传质吸收强化技术开发》,他从WFGD可协同脱除硒入手,以气态二氧化硒和氮气为烟气模拟脱硒,经过数据对比和理论分析,得到可靠性高、容易实现的强化传质方法。这一研究为燃煤烟气中硒的脱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彦钧同学的题目为《高压环境下四氮唑类固体推进剂热分解行为研究》,主要研究了新型固体推进剂5-氨基四氮唑在常压和高压下的热分解行为,明确了其分解路径。该研究成果对固体推进剂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陶余东同学的题目为《高储热密度碳酸盐复合储热材料的开发》,他通过在MgO基体材料中加入无机熔盐作为相变材料,石墨为导热增强剂,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纳米颗粒。该材料可通过自身蓄放热的特性来减缓或消除温度场波动,消除有机固废复杂性对其气化带来的这一负面影响,提高热量输出的稳定。
满高智同学的题目为《有机固废热解过程中焦油粘附行为及涂层防控研究》,研究了原料种类、热解工况对焦油粘附的影响规律,初步开发了镍基疏油涂层防控技术。对缓解焦油粘附问题下热解原料、工况的调整及疏油涂层材料、制备技术的选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章旭同学的题目为《基于生物质基固废的快速热解技术研究》,该课题从熔盐低温热解出发,目的是通过(亚)硝酸盐熔盐体系实现生物质基固废的快速热解。通过TG测试来探究熔盐对榉木热解的影响,并探讨了混合比、阴阳离子和温度对热解特性的影响;此外,探究了典型木质纤维结构生物质在三种熔盐体系下的热解产率分布和产物特性。
赵天宇同学的题目为《碳基骨架辅助热水解对污泥AAEM脱除的作用机理研究》,主要探究了碳基骨架辅助热水解对于污泥AAEM脱除的影响规律,量化了脱水与释放过程对AAEM总量浸出的贡献程度,明确了AAEM在反应过程中的迁移路径。这一方法可有效缓解污泥焚烧过程中引起受热面沾污结渣、灰渣产量激增等问题。
李鉴全同学的题目为《垃圾焚烧气固腐蚀环境下Co/Mo-Ni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研究》,他以Ni40AA为研究主体,利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了6种不同Co/Mo含量的NiCr涂层,通过实验和多种测试手段分析其孔隙率、晶体结构和耐腐蚀性能。该研究对提高NiCr涂层的耐腐蚀性、延长换热管道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每位本科生的答辩和论文提出了问题和修改建议,答辩的同学们积极的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并虚心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最终,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李忠炜、周巧燕、丁欣怡、孙浩云、张浩宇、张疏桐、文彦钧、陶余东、满高智、章旭、李鉴全、赵天宇12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老师们同时表达了对同学们真诚美好的祝贺和期许。

答辩学生与课题组老师合影留念